
自去年11月斐讯及顾国平通过上海炳通“曲线”举牌绿庭投资以来,绿庭投资股价累计跌幅超过60%,股价暴跌举牌方必然资金承压。前段时间,举牌方还因两融账户的平仓线低于股价遭遇部分强制平仓。上海炳通2017年11月举牌绿庭投资的4.5亿元资金中,有3亿元来自上海康斐的借款。根据中国证券报记者此前的调查,上海康斐更可能是一个空壳公司,公司完全穿透后直指陈海东、金伟及顾国平。上海康斐税务登记的重要供应商和大客户均与斐讯往来密切,又与理财平台联璧金融、华夏金服关系“暧昧”。
近日,海南海药股份有限公司(000566.SZ,以下简称“海南海药”)前脚刚受到市场监管部门的处罚,后脚则在资本市场释放利好,公告称控股股东被央企增资20亿元收购。11月16日晚间,海南海药公告称公司实控人拟发生变更,公司实际控制人刘悉承及其配偶邱晓微与新兴际华医药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兴际华医药”)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后者拟通过现金增资深圳市南方同正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方同正”)的方式取得海南海药控制权,增资金额不超过人民币20亿元。
第一轮增资在2007年年底,复星医药(23.700,0.90,3.95%)(600196.SH)与上海复星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星产投”)、上海复星工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星工发”)共同参与认购永安保险增发股份,分别认购了8600万股、10000万股和10000万股增发股份。
3、风险提示外部环境的变化及自身信用事件可能引发评级调整,警惕由于评级调整引发的估值变化。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我们认为,与4月份降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成本的“置换型降准”不同,6月份“定向降准”本身就是总量型货币政策调控,针对结构性调控难以发挥有效作用。首先因为主要商业银行当前并不缺乏基础货币,也并不缺乏信贷资金投放的渠道,在表外非标融资受限之后,不同融资主体的融资需求纷纷转移至表内,并且在资本充足率硬约束的情况下,释放出的基础货币未必能够有效提高表内信贷的供给,小微企业等本身信贷资质欠佳且违约风险偏高的融资主体很难直接享受到低廉的表内信贷供应;其次小微企业等非金融企业当前债务杠杆率偏高,违约风险的出现一方面是已经动用了较强的杠杆,另一方面则是现金流断供,总量型货币政策投放于非金融企业,只是在强行加杠杆续命,并未根本改变债务成本较高和经营现金流下降之间的矛盾。因此本次央行动用总量型货币政策充当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效果或会打折扣,非金融企业杠杆率非但不会下降反而会再度回升,经营和违约风险反而会在中长期增加。
表面上,华夏万家与斐讯看似毫无关联,但中国证券报记者查证后发现两家的关系绝非只是业务合作这么简单。华夏万家在一则招聘信息中称“隶属于斐讯集团”,实行“北京与成都双总部基地”,而其官网介绍却又表示,“以上海、成都为双总部基地”。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华夏万家在北京空有注册地址,却难查实际踪迹。